安徽大学生网

公益
公益速递 大学生公益 公益活动 环保自然

“风险投资教父”熊晓鸽:我为什么做慈善?

公益速递 时间:2015-09-10 20:49 点击: 来源:安徽公益网
[导读]因为纪念母亲,熊晓鸽倾情捐赠湖南大学熊晓鸽奖学金;同样是为纪念母亲,他鼎力支持麦戈文脑科学院研究院。他因此表示,“慈善于我,无关宏旨,唯存己念。”

  因为纪念母亲,熊晓鸽倾情捐赠湖南大学熊晓鸽奖学金;同样是为纪念母亲,他鼎力支持麦戈文脑科学院研究院。他因此表示,“慈善于我,无关宏旨,唯存己念。”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1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4月2日,是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的大日子。

  这一天,是他的生日。生日聚会和吃生日蛋糕是次要的,他有两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第一件事是回湖南老家给母亲扫墓,第二件事是回母校湖南大学颁发熊晓鸽奖学(教)金。这两个事情连起来做,已有20年。

  出生于湖南的熊晓鸽,本科就读于湖南大学,研究生留学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他长期担任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他领导的IDG资本投资了百度、搜狐、当当、搜房、腾讯、携程、汉庭酒店、暴风科技、小米等近400家公司。这位美籍华人在商界因此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互联网风险投资第一人”和“风险投资教父”。

  他的善举,虽鲜为人知,但却像他的投资事业一样,别具开创意义。

  1995年,熊晓鸽为湖南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熊晓鸽奖学(教)金。截至今年,该项捐赠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受益师生超过1000人。由个人设立、持续捐赠长达20年的奖学金,在中国屈指可数。

  留学生中第一个回国设立奖学金

  今年的4月2日,熊晓鸽尤其高兴。因为相对于往年,今年是熊晓鸽奖学(教)金的20周年,颁奖活动办得相对隆重些。许多熊晓鸽奖学金的获得者从各地回到学校,甚至20年前第一届熊晓鸽奖学金的获奖人也从海外回来。奖学金获得者自发成立了联谊会,建了微信群,出版了纪念册,各有成就的他们还提议把当年所获奖学金再捐入熊晓鸽奖学金中。作为资助者,熊晓鸽看到了财富的另一面价值和意义,他也因此感受到了有别于商业的成就感。

  奖学金设立的背后渊源,他说为了纪念他的母亲。

  1977年,“文革”之后首场高考,当了两年钳工的熊晓鸽考入湖南大学。大四时,他的母亲因脑溢血病逝。此前,母亲时常到湖南大学看望他。“每次,走在湖南大学的校园里,从未上过一天学的母亲的脸上竟然闪烁着小姑娘一样天真的兴奋和快乐。她目不暇接,感叹着山水的美丽,校园的清幽,还有教室的宽敞和明亮。她满怀艳羡地说,你太幸福了,下辈子我也要来这里,像你一样读书。”熊晓鸽回忆。

  为了帮助那些像母亲一样渴望读书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在母亲离世12年之后,小有所成的熊晓鸽,捐出100万元,在母亲艳羡的湖南大学设立了熊晓鸽奖学金。“20年前,100万元是一笔大钱。当时《人民日报》报道,这是新中国留学生中第一个回国设立的奖学金。”熊晓鸽告诉《中国慈善家》。

  每年的颁奖,熊晓鸽都相当看重,他总要邀请一些国内外的企业家朋友同往。这些人的到来,除了见证颁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做演讲,传递他们的创业梦想。当然,他自己也会向一届一届的学生分享他的创业和人生之路。

  除了捐赠奖学金,他还为湖南大学捐赠了游泳馆。

  2012年,他在博客上写到:“30 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刚送走离世的母亲,大病发烧,躺在湖南大学医院住院部输液。门外,10米远的地方是个废弃的防空洞入口,安放着下午游泳溺亡的女学生的遗体。湖南大学没有游泳馆,学生们只能戏水湘江,游野泳,所以每年江中淹死人似乎成了常态。这位叫白虹的学妹是刚上大一的新生,她的母亲从四川赶来,守在防空洞口哀哀哭泣。整整一夜,一墙之隔的两个人,她在嚎啕,我则默默,都在为失去至亲的痛苦煎熬。我一直记得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和白虹的名字。”

  于是,他在2000年倡议为湖南大学捐建游泳馆。他的捐赠倡议得到1977级同学的响应,后来更是得到IDG创始人、董事长麦戈文(Patrick J. McGovern)的捐赠支持。游泳馆在2012年年底奠基,今年已经建成。

  熊晓鸽对母校充满感情。湖南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他都给予了持续的捐赠。

  1986年,他赴美留学,就读波士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然后考入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留学美国,他的学费都是依靠奖学金。“我拿的奖学金,还不都是人家捐的?”熊晓鸽看到,“在美国,捐赠成为一个传统,很多人愿意把富裕的钱捐给他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

  2004年,他在波士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捐赠设立“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熊晓鸽亚洲报道年度记者奖”。“当时校长想建一个记者奖,奖金比普利策奖的要多,普利策奖金是一万美元,校长跟我商量后,记者奖当时设的是一万五,比普利策奖奖金多五千块钱。有一些记者,退休了都没有得过什么奖,所以想搞一个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金比较多一点,3万5美金,奖金是全世界最多的。”“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主流大学以个人名义设立的第一个专业大奖。第一位获奖者是美国广播公司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特德·科佩尔(Ted Koppel)。

  “为什么对母校有感情?因为它改变了我的命运。读本科之前,我原本在工厂当工人,所以我很感激邓小平。后来留学我很感激卡特总统,因为他主导了中美建交,开启了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的大门。”在熊晓鸽的办公室,放有一张邓小平与卡特的合影照片,照片得到卡特的签名。“我每天面对两个伟人,这两个伟人都对我有所帮助,这是感恩,人要懂得感恩。”

  为中国引入三所脑科学研究院

  让熊晓鸽感恩的还有2014年去世的麦戈文。在塔夫茨大学,他还没有读完,放弃学业进入媒体《电子导报》亚洲版担任编辑,很快,他获得了一项最佳新闻报道奖。前途明媚的媒体人熊晓鸽,在遇到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创始人麦戈文后,职业道路彻底转向,1991年从媒体人转向了投资人。

  “一开始麦戈文是我的老板,后来成为我的合作伙伴。我们很多想法比较一致,经历也比较一致。麦先生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寒,跟我一样,他如果没有奖学金也不能读麻省理工学院。他懂得感恩,捐钱做脑科学研究。”熊晓鸽说。

  2000年,麦戈文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赠3.5亿美元,成立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目前,该研究院已成为全球顶尖的脑科学研究机构。此后,麦戈文希望在全球再找几所优秀大学,捐赠设立脑科学研究院,其中日本即是目标之一。

  熊晓鸽回忆,“当时麦先生想在亚洲成立一所,再在欧洲成立一所。当时日本比较热,日本有五所学校写了申请。因为我是IDG亚洲负责人,我想建在日本干嘛?还是建在中国好。我就安排他到清华、北大谈。”

  在熊晓鸽的游说和安排下,麦戈文夫妇曾于2006年、2008年、2010年三次访问清华,实地调研和考察清华在脑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此后,麦戈文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每所研究院都获得麦戈文的1000万美元捐赠。

  就在今年,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已全部建成,这使得中国在脑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大幅度提升。这三所研究院能在中国落地,得益于熊晓鸽的引荐和努力。

  在这三所脑科学研究院的管理架构中,设置了三位美方董事,包括麦戈文(去世之后由他的夫人接任)、熊晓鸽以及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院院长。熊晓鸽不仅花时间参与管理,也捐赠了200万美元。作为美籍华人,他把资金捐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专项用于支持中国的项目,包括中国研究人员到美国学习、美国研究者到中国交流等。

  “我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院除麦先生夫妇外个人捐款最多的。”熊晓鸽之所以花时间、捐资金支持麦戈文创办的脑科学研究院,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他的母亲死于脑溢血。这让他在此后格外关注脑疾病。8年前,他就曾捐钱支持国外脑神经研究专家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开会交流,并捐钱支持中国留学生到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

  希望引入美国大学管理模式

  因为纪念母亲,熊晓鸽倾情捐赠湖南大学熊晓鸽奖学金;同样是为纪念母亲,他鼎力支持麦戈文脑科学院研究院。他因此表示,“慈善于我,无关宏旨,唯存己念。”已是投资界大佬的熊晓鸽,并不去装饰自己的慈善动因,一如他真诚的性格。

  “对于我们来说,赚了一些钱,自己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才会捐赠。”他表示,“做慈善和捐赠,不仅仅是帮助了一些人,实际上使得自己很开心、高兴。人一开心,生活质量就提高了。”

  因为捐赠以及社会地位,熊晓鸽担任了一些公益机构的理事,他是观复博物馆(观复文化基金会)的理事以及波士顿大学的董事。对于公益机构来说,除了直接捐赠,他们更需要的是投资和管理模式,而这也是熊晓鸽最为擅长的。做这些,也是让他开心的事。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199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不久,熊晓鸽结识马未都。熊晓鸽记得当初的观复博物馆是在一幢破旧的楼里,经济实力比较差。在和马未都打交道的过程中,熊晓鸽学到了收藏、历史等。“别看马未都才小学毕业,很有知识,跟他在一起确实学到很多东西,也蛮开心的。”在熊晓鸽的支持下,IDG为观复博物馆捐赠了家具馆。

  2010年6月,马未都正式对外宣布成立观复文化基金会,熊晓鸽成为理事。熊晓鸽在美国注意到许多私人博物馆发展得很好,他把著名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运营模式介绍给马未都,希望观复在筹资和管理上可以借鉴。“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管理做得特别好,融资做得也很好,所以我就把它介绍过来,把它的一套管理体系引到中国。”

  现在,熊晓鸽期待接下来能把美国办大学的公益模式引入中国。

  2005年,他担任波士顿大学的校董,成为中国留学该校唯一担任校董的毕业生。担任校董,他的职责众多,参加学校的董事会议,讨论学校的预算,甚至评定校长的奖金。“其实做校董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就是想学习美国私立大学是怎么管理的。”此外,他还被哈佛大学聘为“亚太顾问委员会”委员、耶鲁大学 “亚洲发展委员会”委员和麻省理工学院“领袖委员会”委员。熊晓鸽告诉《中国慈善家》,他总有一天会退休,希望退休后可以为中国的教育管理做些事,例如在国内选择一所大学,主导把美国的一整套关于大学发展的基金会模式或者校董模式引入中国。

  “这是我以后真正想做的事情。”熊晓鸽说。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