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大学生短期支教:孩子喜欢但不需要“一次性”老师

国内教育 时间:2015-08-09 16:11 点击: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导读]7月15日的晚上,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塘房村上,这个西南边陲的小村落已陷入一片寂静,然而黑暗中,塘房小学操场上的孩子们,却不停地在抹眼泪。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

  7月15日的晚上,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塘房村上,这个西南边陲的小村落已陷入一片寂静,然而黑暗中,塘房小学操场上的孩子们,却不停地在抹眼泪。

  在平常的时间里,孩子们本应在家中帮忙干活或者温习功课,然而今天他们却聚集在这个没有灯光的操场上,迟迟不肯离去。因为,今天晚上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支教队员们就要离开了。

  从早上开始,学生们就忙活不停,从家里摘了新鲜的桃子、苹果带来送给老师,中午吃过饭之后也立即赶回学校,好像老师会突然不见了一样。

  忽然间,一束强光从远处照射过来,一个孩子带着哭腔说:“老师,车来了。”

  拎着学生送的6大袋折纸、信和花环,还有自身的行李,领队黄少芬坐上了返程的车,和相处了七天的孩子说再见。

  每一年,像这样的情景会在全国各地较为贫困的乡村学校中上演。大学生支教团带着欢笑而来,带着泪水离开。

  但与长期支教因对乡村教育的有力推动、反响一直良好相比,随着短期支教活动在各地的不断推进,在为乡村孩子们带来几多欢乐和成长正能量的大背景下,这种模式客观上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成效并不持久、影响学生心理、偏向功利主义等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

  校长——天天默念“千万别出事”

  7月7日凌晨3点,在床上躺了许久的李世权还是难以入眠,辗转反侧之后终于听到电话响了起来,他一个激灵坐起来,简单地应答了几句,便挂了电 话,匆匆穿好衣服,拿上钥匙,点燃了家门口大巴的发动机。40分钟后,他出现在昭通火车站的门口。他如此匆忙紧张的夜行,只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们” ——来自浙江某学院的支教学生。

  这是这个支教队第二次来到塘房小学,而在此之前,这位在校任职15年的校长曾接到过不下5支队伍的支教申请,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之前的申请都是在暑假,孩子们都放假了,要做支教就要把他们召集回来。”难以确保的安全问题让李世权一直没有接受支教团队。

  而之所以答应这个学校的支教队,李世权坦言是因为禁不住前任领队许成龙的软磨硬泡:每天三五条短信“轰炸”,电话里也一直保证支教队成员都购买 了保险,安全问题可以得到保障。拗不过许成龙的执着,李世权到浙江和他们做了正面沟通,最终做出了“未放假可操作”的让步,让他们在学期末到校进行支教。

  合作虽然敲定了,但接下来还有更多的麻烦事等着李世权。由于没有经过上级的审批和备案,支教中经费支出、学生的食宿安排等都需要他自己来想办法解决。这让他感到有些为难。

  学校没有住宿的地方,李世权就把老师们午休的两间屋子腾了出来,除了一张正规的高低床外,其他的床都是用学校的木板和烂桌子拼凑起来的,被褥也是直接从老师那里借来的。

  平日里,学校只有在中午才开伙,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但为了给支教队提供一日三餐,李世权不得不请做饭师傅加班加点。早晨6点到校准备早饭,晚上6点做完晚饭才能离开。在食谱规划上,他也尽力保证“顿顿都有肉,还是瘦肉”。

  除此之外,他还和后勤主任购置了一批洗漱用具,在支教队的宿舍里安装了这个学校的第二、三盏灯,担心晚上学生们上厕所不方便,他还特意准备了两把手电。

  生活起居安排妥当后,绷在李世权心中最紧的那根弦便是安全问题。“千万别出事儿”是他这几天一直在心中默念的话。为此,他每晚都会给学生打电话联系。没日没夜地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学校里,李世权遭到了老婆的连连抱怨:“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关心。”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