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女生成“主角”下手比男生更狠

热点话题 时间:2015-07-30 17:32 点击: 来源:半月谈
[导读]辱骂殴打、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在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

    编者按:辱骂殴打、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 舆论哗然。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在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园欺凌难道仅仅是孩子之间的问 题,是否也是家庭与社会的病症?如何让欺凌远离学校、远离孩子?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北京、河南、安徽、湖南、宁夏等地进行了采访调研。

    欺凌阴影笼罩校园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参与人群低龄化,女生和留守、流动儿童屡成“主角”,严重暴力倾向,借助互联网炫耀等新特点,亟待引起关注。

    低龄化趋势明显,女生和留守、流动儿童屡成“主角”

    因为忙于生计,也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女儿上中学后,安徽合肥的哥周师傅从未接送过。但最近在“拉活儿”的黄金时段,他都挂起暂停营运的牌子,把车停在路边等候孩子放学。

    老周的反常举动,源于连日来在网络上疯传的“学生围殴视频”和其他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如果女儿周围有什么异常,他希望能第一时间发现“蛛丝马迹”。

    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几名未成年人殴打,并被拍下裸照上传网络;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捆绑后拳打脚踢,用烟头烫伤并拍摄视频;安徽怀远县某小学13岁的副班长向另外6名同学要钱,并逼迫同学吃污秽物……

    校园欺凌一直都有,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校园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今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 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在此次安徽怀远发生的欺凌事件中,按照受害学生的说法,他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遭到勒索,那时这些孩子还不到10岁。

    “以往校园欺凌当事人高中生多一些,现在初中生和小学生开始增加。”河南省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团委书记鲁泉说,无论是施暴方还是受害人,都呈现低龄化趋势。

    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大多数人对女孩群体的印象都是可爱的、乖乖的,然而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让人大跌眼镜。宁 夏银川市第十六中学政教处主任闵生肃告诉记者,他所了解的校园欺凌事件,近七成有女生参与,而且“有女生参与,男生往往下手会更狠”。

    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部部长魏炜就曾亲眼目睹女生参与的欺凌事件。魏炜告诉记者,他与朋友散步时发现一群穿校服的女生围着一名女 生要东西,还打耳光。他的朋友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立即上前制止,可这群女生让他“走开,别管闲事”,态度十分嚣张。最后在报警的警告下,这群女生才骂骂咧 咧地走开。“她们无所畏忌,毫无廉耻,简直让人匪夷所思。”魏炜无奈而痛心地说。

    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记者梳理发现,当前校园欺凌事件不少发生在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而这些学校正是流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

    “流动、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这些孩子要么因缺少保护,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要么走上歪路,成为校园 ‘小霸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说,在陌生的城市中,一些流动儿童无法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价值,甚至被歧视,也很容易成 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或受害方。

    暴力倾向严重,借助网络炫耀

    除了涉事群体的变化,当前校园欺凌在手段和方式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辱骂殴打、拍摄裸照、捆绑烫伤、械斗伤人……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月到2015年5月,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公开报道呈上升趋势,其中包括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

    这份报告中统计了40起校园欺凌事件,其中九成以上造成人身伤害。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有7.5%的暴力事件由“偏激心理”引发。

    采访中,有教育人士表示,虽然没有统计显示当前的校园欺凌事件多于以往,但通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现在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往往性质更为恶劣、手段更为极端。

    “在施暴的同时,如今的校园欺凌还带有更强烈的侮辱性。”鲁泉说,用烟头烫、用针扎、扒光衣服、扇耳光等,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以往校园欺凌比较隐蔽,有个别学生对同学进行敲诈勒索,都是在背地里偷偷摸摸地干,生怕被人发现。现在不一样了,欺负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成了‘能耐',基本公开化了。”于娟娟说,在一些学校,学生之间会形成团伙,甚至与校外人员勾结。

    采访中,不少教育和法律工作者认为,与互联网结合也是校园欺凌的新特点。“有的学生在网上约架,发个帖子,写好时间地点,然后双方找人群 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辉指出,不少学生对于施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喜欢把暴行拍成视频上传互联网,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专家表示,除了暴行本身,涉事学生的态度及心理也很让人担心,被打者大多选择沉默,而打人者则将其视为炫耀的资本。

    欺凌背后,难以愈合的伤痛

    “我走了,无期,不见”--这张纸条的背后,是陕西省蓝田县一名初中女孩无言的痛苦。5月6日,这名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被多名同学殴打讹钱。

    半个多月后,女孩家人辗转多地,终于在西安一家面馆找到了她。尽管随后她就读的中学对12名涉事学生进行了处分,但其父亲告诉记者,女儿回 来后,心理阴影始终无法消除。她不愿意说话,不愿意去上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彻底封闭了起来,这让作为父亲的他又无奈又痛心。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校园欺凌往往会使受害者心生恐惧,害怕与人交往,甚至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乃至仇视心理。同时,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惩戒和教育,极有可能进一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2013年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公开的数据,过去10年,西宁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近40%,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

    在亲眼目睹了欺凌事件之后,魏炜回到家,问身为教师的妻子,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学校和老师能做什么。“她说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也很难 办。对于这种状况,作为一名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人员,我确实很担心。不仅为受害者担心,也为施暴者担心,因为有太多‘问题'学生就是因为被学校和老师放 弃,‘破罐子破摔'后走上犯罪道路的。”魏炜说,为了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和引导。

    “很多未成年人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已经有过严重不良行为,但遗憾的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矫治措施,我们未能及时有效地阻止他们。”赵辉说,当前社会应提高对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重视程度,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这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校园戾气从何而来

    校园欺凌频发。是什么让一些本应单纯、天真的孩子充满戾气?拂去暴力阴云,记者发现,家庭防线的失守、学校教育的缺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是校园欺凌背后的主要推手。

    家庭结构失能和教育走偏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说,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父母没有尽到管教子女的责任。

    据江苏盱眙县人民法院统计,去年,该院共判处青少年犯罪案件112件148人,其中绝大多数案件犯案者涉及留守儿童。“许多青少年犯罪的原 因还是缺乏父母管教。”盱眙县人民法院少年庭法官金刚表示,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人许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

    郑州市九十九中学是一所主要招收行为偏常的“问题学生”的学校。目前学校有1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工。该校团委书记鲁泉告诉记者,从学校情况来看,出现问题的孩子超过80%来自单亲或类似单亲的家庭。

    “我们曾做过调查,校园欺凌事件施暴的孩子中,有70%左右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甚至常常遭遇家庭暴力。因此,他们也往往选择用暴力宣泄自己 的不满。”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合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林林说,在大多数人眼中,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十分可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孩子也很可 怜,他们没有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关爱。

    一方面,家庭结构失能,使得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和教导,另一方面,一些家庭虽然看起来美满,家长对孩子也充满关爱,但由于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部部长魏炜的妻子,是一名教师。她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在校园内打了同学,她把其家长叫到学校时,家长一听说自家娃是“打人”的一方,还挺高兴,说这样才能不受欺负。

    “宁做狼,不做羊”“不能吃亏”“不受欺负”……如今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一定的市场。这些家长的本意可能是培养孩子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 争,做生活的强者,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单纯灌输这些观念,在不谙世事的孩子面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人与人之间只有恶性竞争,你不欺负别人, 别人就会欺负你--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样的法则面前,文明、道德都成了软弱无能的象征。

    一些家长这种明显走偏的观念,不仅使孩子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决,同时也让校园里一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以往同学之间发生点磕磕碰碰甚至无意伤害事件,通常都能通过调解解决。但现在调解的难度加大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 任赵辉告诉记者,曾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室里做值日的时候,不小心把另外一个孩子的牙磕松动了,家长开口就要35万元的赔偿,少一点都不能接受。提 出这样的要求,就很难有效调解,也会给对方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中国儿童研究中心主任丛中笑指出,当前校园欺凌频繁发生,是一些青少年成长亚健康状态的积累和爆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性格和品德的培育。

    学校教育存在两大软肋

    采访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专家指出,在校园欺凌背后,学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视。

    “教育部门对法制教育有专门的规定,要求做到进课堂、进教材,教师落实,课时落实,但现在看来做得还不够。”于娟娟说,一方面,学校没有法 律教师人才储备,讲课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师;另一方面,法律知识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加上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量,并不重视 普法,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兼任了几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但如果不主动联系,学校很少会找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 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

    法制教育缺失,加上学校和社会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难以对校园欺凌行为形成警示和震慑作用。而本应对欺凌行为发挥重要预防作用的德育,其现状也十分堪忧。

    采访中,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德育课低年级时还能正常开,到了高年级基本就要给主课让路了。而且品德教育概念性内容居多,与实际联系不够。

    还有老师指出,一些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成绩还是不错的,由于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老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间接纵容了这些孩子的行为。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些老师倾向于不管不问,任其自暴自弃。

    记者调查还发现,其实一些学校和老师存在不敢管的情况。一些学生家长不愿意听到自己孩子表现不好的评价,也不愿相信自己孩子有暴力行为,一旦听到这些,往往就会情绪激动,与老师争辩,甚至打骂老师,造成老师与家长无法正常沟通。

    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渗透

    “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种投影。如果社会上有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逆流,那么一些孩子就会模仿。”合肥市优秀教师、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小学老师吴盛曦认为,追溯校园戾气的根源,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现在的社会上,经常能够看到相互偶尔触碰就会引爆无休无止的争吵,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从因为让座问题上演“全武行”到怒打插队者, 再到因为一次超车,互不相让,最后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大家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这种社会戾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

    湖南湘潭教师李佳璘说,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连一些热门幼儿动 画片里也开始出现“暴力美学”,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他们极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产生暴力冲动。

    “不少国家都实行网络年龄分级,但我国这方面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丛中笑认为,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会不自觉模仿从网络上接受的信息。

    此外,当前社会上“一夜成名”“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校园。记者曾在一所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做过随机调查,该年级一个班的毕业留言册 上,同学们的近期心愿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与金钱和物质满足相关的,如“捡到100000亿”“有一百万”等。班里的一位同学说,他们曾模仿福布斯排行榜搞过 一个班级同学财富排行榜,根据父母接孩子的车辆档次及学生穿着,给同学排名,那些上榜的“富豪”很受人羡慕。

    林林等人认为,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不良价值观对校园的侵扰。一些孩子不思学习,而是把获取金钱当做一种自我证明的手段,甚至用暴力手段敲诈勒索同学,模仿成人吃喝玩乐、打架斗殴。

    一些网站和媒体也热衷炒作放大“炫”文化,这导致一些青少年认为“炫”能出名,进而模仿跟风。目前校园欺凌事件中一些施害青少年热衷于将自身行为的视频、图片等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就是为了“炫酷”。

    为校园撑起保护伞

    专家表示,治理校园欺凌,应遵循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在强化家庭的监护责任,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未成年人品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完善相关法规,为校园撑起保护伞。

    严守法律底线 加大矫治力度

    专家表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反映出我国在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处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滞后和不足。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辉说,她在中小学普法时,经常会被学生问到,自己不满14周岁,是不是无论做了什么事,都不用负法律责任。“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赵辉说,孩子们不懂法、对法律缺少应有的敬畏,这说明法制教育没有落实到位。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对其负有监护和教育责任的家长、学校并未承担相应责任。在监护人方面,虽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父母会受到公安机关的训诫,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措施效果十分有限。

    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低龄化的趋势,有专家指出,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但对于这一观点,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等人并不赞同。他们表示,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看,对严重不良行为,应该以预防为主,惩罚为辅。“如果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就已经是罪犯 了,他的一生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对于已经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工读学校以前起到了很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赵辉说,但目前全国范 围内工读学校只剩下几十所,且都面临生源短缺,处境艰难。记者了解到,一个孩子进入工读学校,必须家长、学校、派出所三方同意,但现实情况是家长一般不会 同意。

    对此,赵辉建议,应该细化、明确进入工读学校的标准,比如可以参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评估,只要符合这些条件,就应当送到工读学校,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矫正是必要的。

    法制教育也至关重要。在校园法制教育层面,于娟娟认为,学校应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法制教育摆在和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

    采访中,一些专家建议,应把中学生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如案例教育、法官指导模拟法庭等。通过法制教育进课堂,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使青少年养成遵纪守法、恪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德育、心理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采访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专家都提到,学校教学过分看重成绩,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在教育 体系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让孩子学会通过理性的方式,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减少偏常行为。

    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认为,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德育工作,采取更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德育课的互动性,保证其效果;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创建特色学校,明确学校的个性化培养目标,提升育人水平。

    屯溪路小学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安徽省率先推出小学生经典诵读特色课程。从最初的只“诵读经典”,到现在的不仅将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每周拿 出专门时间授课,而且配套实施了多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对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郑州市第八中学,从2005年至今, 学校通过每周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学生的道德约束,内容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此外,还倡导每天早上有晨颂、晚上有暮省,促使学生见 贤思齐、反躬自省,提高道德水平。

    心理教育的“空白”也是校园欺凌易发的重要原因。中国儿童研究中心在2011年至2015年规划纲要中,将“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列为 重要目标。中国儿童研究中心主任丛中笑告诉记者,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立,必须从早期开始,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心理辅导。“国家层面应该提倡建立一套体系化的 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涵盖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

    郑州市第八中学的心理协会,通过沙盘游戏等活动,让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有吐露心声的渠道。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前期的情况摸排、问卷调查等,筛查受欺负和施暴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发挥家庭作用 净化社会环境

    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也给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合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林林认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及时捕捉孩子情绪 的变化。例如发生在安徽怀远的欺凌事件中,家长发现孩子总是丢钱后,用打骂惩罚孩子,导致孩子与家长的沟通被堵塞,欺凌事件持续多年未被发现。

    于娟娟说,现在不少父母不懂法,不知道如何以法律为武器保护孩子和让孩子加强自我保护,青少年法制教育首先应该从家长做起,比如通过社区的家长学校,或者发动学校组织专门的普法培训等。现在我们都强调法治社会建设,这其实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专家表示,为人父母不是简单的事,家长在思想观念上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如果家长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修养和品格,为人处世理智、平和、公正、正派,那就一定会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建设和谐家庭小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为青少年成长打造更好的社会大环境。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校附近严禁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

    郑州市第八中学政教主任马华林说,应该加强校园周边的治安联防,这样至少在校园周边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几率会降低。“学校周边及学生经常走的路线,监控可以多装一些,既可以预防,又可以为事后取证提供保障。”

    采访中,相关专家指出,防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还需要采取综合手段和系统思维,比如平衡城乡发展、加强社区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对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专门教育工作等,让更多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有父母、社区的关爱和引导,拥有一技之长,避免过早失学。

    目前不少检察机关开始探索“柔性办案法”,聘请心理咨询师现场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绘画心理辅导”,对他们的选色、布局、画风等进行观 察,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想法,并就他们的心理状态向其监护人提出建议。专家表示,这些措施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 社会各界都能参与进来,想方设法解决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是一记警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国外如何防止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美国、英国、日本、挪威、南非等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青少年不受校园欺凌的侵害。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政府充分重视

    挪威是世界上最先发起反校园欺凌运动的国家之一。2002年8月,挪威各界人士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向欺凌宣战,正式结成全国反欺凌联盟。

    挪威较好的反欺凌成效,与其实行的“零容忍方案”密切相关。根据该方案,学校所有干预人员要时刻用“筛选标准”识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同时建 立匿名报告系统,鼓励学生及时报告欺凌现象。学校要严格校规,防止欺凌者破坏学校公共资源以图发泄;构建受欺凌者的庇护所,有的学校专门设置了安全室;开 设相关的反欺凌课程,训练受欺凌者应对欺凌的能力、欺凌者的移情能力以及旁观者的责任意识。同时,该方案要求重点监控课堂和课外活动。增加校园主要观测点 的摄像头数量,尽可能使一切活动可视化、公共化,减少校园观察的死角。方案要求在教室活动中施行反欺凌教师负责制,强化教师在教室领导中的权威。

    英国政府教育与就业部(教育与技能部的前身)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表了指南手册《别在沉默中容忍》。2003年11月英国政府教育与技 能部出版了《反欺凌行动宪章》,鼓励学校和学生签署。同年,教育标准局提出了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与家长密切配合、地 方教育当局支持、加强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到2003年,67%的中小学制定了专门针对欺凌的措施。2005年3月,英国政府任命首位独立专员负责包括 欺凌在内的青少年事务。为了提高全社会对于校园欺凌危害性的认识,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从2005年起, 英国政府在每年11月份举办全国性的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包括举办以反欺凌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诗歌竞赛等活动,广泛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性。 地方层面也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除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行 为外,联邦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立法还把言语辱骂、口头威胁和在公众场合故意嘲笑他人残障、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行为认定为欺凌行为。美国法律近年还规定,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也构成欺凌行为。该行为通常称为网络欺凌。

    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美国不仅对欺凌行为实施刑事惩罚,而且会严惩其同伙。

    教师家长各尽其责

    教师是直接与学生共处者,最容易发现欺凌现象,因此在应对欺凌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与培训的方式,强化学校和教师责任。

    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规定,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强化教师培训和研修,提高教师的资质,令其掌握有关提供咨询和支援以及其他应对欺凌 的专业知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还要确保具备心理学、社会福祉学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以便学校要求向其派驻此类人员时能得到满足。学校必须制定相关计划,对 教职员工进行防止欺凌的技能培训,提升其防止和应对欺凌的能力。

    英国同样注重加强师资培训。一是在职前培养中,突出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二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英国许多地方教育当局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防止欺凌并非学校和老师的单方责任,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规定,监护人应当努力指导被监护的儿童养成规范意识,不使其实施欺凌行为。监护人在所保护的儿童受到欺凌后,要 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保护。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设置者、学校在采取欺凌防止措施时,监护人要努力给予协助。当然,为了避免过于强调监护人职责以至于学校 怠于构筑欺凌对策,日本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对监护人义务的规定不得理解为减轻学校设置者和学校的欺凌防止责任。

    美国也非常注重加强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学生欺负同学,学校会马上要求其家长开家长会;如果未成年学生因欺凌行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 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欺凌行为与父母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有关,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如果父母管教不当,法 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欺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在法国,不能承担教育责任的家长,会受 到取消社会补助的惩罚。

    重视协调与机制建设

    如上所述,反校园欺凌需要多方合力,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协调工作与机制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南非,学校安全委员会不仅要制定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解决措施,而且要定期组织家长见面会。见面会的时间最好是家长下班以后或者周末,主要讨论学生的近期状况、学校的政策和其他事宜。当需要家长协助解决问题时,安全委员会要安排家访或校访。

    日 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规定,教师、公共机关职员、监护人以及其他人员一旦发现有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欺凌,必须立即向学校报告,学校立即对有关事实进行 调查,并向学校设置者报告调查结果。学校认为确实存在欺凌事实后,为了制止和防止再次发生欺凌行为,应在具有心理学及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人员协助下,对受害 学生和监护人进行持续性支援,对行为实施者和监护人分别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学校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可决定让其不与被欺凌者同在一个教室学习。学校认为欺凌 行为可能构成犯罪的应通报当地警察,并配合警察采取有关措施。校长及教师对正在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若认为有必要可依据《学校教育法》对其实行惩戒措施, 但不得体罚学生。为了给学生创造安心接受教育的环境,基层教育委员会可采取措施让实施欺凌的学生停课,但教师和校长不得作出这样的处罚决定。日本文部科学 省还通过颁布通知的方式指导学校正确适用这一措施,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

    该法还规定,为了有效推进欺凌对策,日本地方自治体可以成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儿童咨询机关、法务局、警察等机关组成的“欺凌对策联络协 议会”。为防止校园欺凌,学校应与学生的监护人、地方居民及其他关系人协作,开展有助于学生自主防止校园欺凌的活动,通过启发等措施让学生或教师深刻理解 防止欺凌行为的重要性。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