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分数线成高校“命根子” 生源质量应看成材率

热点话题 时间:2015-07-27 12:42 点击: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导读]这是一场围绕着高考(精品课)分数展开的竞争:通过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证明高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声誉选择大学和专业变成了买涨不买跌,至于两者的差别是什么,很少有人说得清……

原标题:分数线成高校“命根子”:用高低证明质量

这是一场围绕着高考(精品课)分数展开的竞争:通过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证明高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声誉

选择大学和专业变成了买涨不买跌,至于两者的差别是什么,很少有人说得清,似乎也少有人真正关心

如果用录取分数线把大学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中国高等教育将只能呈现出单一的线性结构

录取分数线成了学生和高校的“命根子”

高校招生录取正在进行之中。每年这个时候,社会关注,家长和考生焦虑,高校招生机构也很紧张。紧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怕断档(实行平行志愿后,断 档风险大大降低了,但并没有完全消除)。断档是最严重的招生事故,不仅意味着当年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而且一旦有考生误打误撞填报了志愿,不管分数多低, 在现行制度下都必须录取,会把录取分数线拉得极低;另一个是担心录取分数线下滑,特别是在同城的所谓“欢喜冤家”之间——比如北大和清华,复旦和交大,等 等。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围绕着高考分数展开的竞争——通过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证明高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声誉。

事实上,社会公众也的确是这样看的。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总是觉得录取分数线高的大学好,录取分数线低的大学不好;录取分数线高的专业好,录取分 数线低的专业不好。选择大学和专业变成了买涨不买跌。至于大学和专业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似乎也没有多 少人真正关心。

不要以为录取分数线只会影响招生,它还可能影响到就业。“985”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比“211”高校要高,“211”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比非 “211”高校要高,于是,有些用人机构在招聘时注明:非“985”高校毕业生不录。前些年教育部专门为此下了禁令,禁止在就业招聘阶段对“985”高校 和“211”高校区别对待。简单地下一纸禁令是容易的,也表达了教育部的鲜明态度,但它改变不了用人机构的行为方式和选择方向。对大学来说,就业的影响是 致命的。大学固然可以不重视录取分数线,但是,如果社会评价以录取分数线为依据将大学和专业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大学就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它必须要为 自己毕业生的前途负责。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选择:录取分数线越高,意味着大学生源质量越高,用人机构就越愿意雇佣该校的毕业生,由此形成的传导机制会在未来吸引 更多分数更高的学生;反之,录取分数线越低,意味着大学生源质量越低,用人机构就越不愿意雇佣该校的毕业生,由此形成的传导机制会在未来进一步减弱对高分 学生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录取分数线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同时也是高校的“命根子”——它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的生态。

高校可以通过“超技术”手段提高录取分数线

然而,这场围绕着分数进行的竞争毫无意义。不仅分数本身没有意义,录取结果也没有意义。分数本身没有意义是因为:在当前基础教育大规模重复性训练的 情况下,分数所能够反映出的学生在智识上的信息已经非常有限,它至多只反映出学生在条件反射下的状态,而不一定是他(她)是否具备在大学里进一步学习能力 的证明——当然,也不一定不是证明;录取结果没有意义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超技术”手段改变结果。

其实,要提高录取分数线并不困难。对于两所招生规模大体相同、质量差异不大的大学来说,招生人数越少,越容易提高录取分数线;招生人数越多,录取分 数线越容易下滑。于是,有些大学在公布招生计划时,只在某省(市、区)投放一个名额——这个学生的分数就是该校的录取分数线。然而,大学不可能只招收一个 学生。那怎么办呢?解决问题的障眼法是:将其他录取的学生都列入扩招范围,但对外公布录取分数线时只公布那一个学生的分数。于是,大学一方面可以“自豪” 地向社会宣布,本校录取分数线何其高也!另一方面,也“慷慨”地向地方施与巨大的“恩惠”:你看,我增加了500%甚至1000%的扩招名额!其实,不过 是招收了五六个学生而已,而且他(她)们本来就应该被录取。

这种自欺欺人的伎俩,未必只是为了糊弄上级和社会公众,而的确会产生某种现实效果。录取分数线对考生和家长产生了强烈的暗示——这是一所好大学(专 业)——经过几年的积淀,就真有可能把录取分数线整体性地提高了。正如皇帝的新衣一般,不要以为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都像那个小孩一样知道皇帝没有穿衣 服。因为说的人太多了,许多人就真的以为皇帝穿了一件大家从来没见过的新衣。那些花费重金聘请兼职院士的大学难道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么一回事吗?但大家 都在讲故事,很少有人有动力去戳破那一层虚幻的纸。

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是需要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能够为机构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真实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一群只会考试的书呆子。多样化是大学的生命 线。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用录取分数线把大学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中国高等教育将只能呈现出单一的线性结 构,却牺牲了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来说极为珍贵的多样性。录取分数线是一个幻象,它可以说明一部分问题,但却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美国高校之间如何比较生源质量

实际上,美国大学之间的生源竞争也很激烈,但它们所竞争的是真实的人,而不是虚幻的分。美国大学之间也会比较生源质量,评价的依据是录取率,即最终 录取学生人数占总申请人数的比例。这个比例越低,说明入学竞争越激烈,生源质量越高;反之,这个比例越高,说明入学竞争越不激烈,生源质量越低。

为什么录取率能够反映大学的生源质量呢?这是因为,在美国,申请大学是要缴纳申请费的。对于大学——尤其是那些顶尖大学来说,并不缺这几个小钱。要 求学生缴纳申请费的原因是让学生付出经济成本,以此甄别学生申请的真实性。“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概念在美国人的文化中根深蒂固。一个人只有付出货真价实 的成本,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学生不需要缴纳申请费的话,那么,任何人都可能提交申请,这会严重降低大学招生机构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一旦学生缴 纳了申请费,就表明他(她)的申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至少认为自己是达到了所申请大学的入学标准的,否则,他(她)就不会缴纳申请费。因此,录取率说明了 一个事实:大学招生机构是在所有可能符合标准的潜在学生群体中选择了最适合的那一部分学生入学,这些人当然是极为优秀的。试想,哈佛大学每年的录取率不到 6%,这意味着哈佛是在100个自认为可以进入哈佛的顶尖学生中挑选了不到6个人,可以想见其生源质量好到了什么程度!

当然也不尽然。在美国,有一些质量极高的私立文理学院,招生规模很小,每年不过几百人,其录取率就不一定低——比如,赫赫有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 2014年的录取率高达30.1%。原因在于,美国人对这些文理学院非常了解,知道进入这些大学的难度极大,所以很多人干脆就不申请,省得花冤枉钱。在招 生规模既定的情况下,申请人数越少,当然录取比例就越高,但美国人也没有傻到因为这些大学的录取率高就盲目提交申请,那可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申请费的。

历史上,录取率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的生源质量。但近年来,由于美国一些大学排行榜将此作为评定大学质量的依据之一,迫使大学也不得不耍 一些花招来人为地压低录取率。比如,在招生宣传中尽可能地忽悠更多的学生提出申请,其实大学招生机构心知肚明,大部分人只能充当炮灰——许多中国学生就充 当了这样的炮灰——但录取率也的确因此而降低了不少,从而有助于大学在排行榜上的排名上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另一个数字化指标 正日益得到重视:新生报到率,即报到人数占录取人数的比例。这一数据显示了大学的受欢迎程度。的确,你录取了,人家不来,却选择了另外一所大学,不恰恰说 明,在那位学生心目中,你的地位不如另一所大学吗?

展示录取分数线的“招生政绩”值得反思

一般说来,在招生季结束之后,美国大学也会召开总结会,评价当年的生源质量。在开会之前,通常要由专业研究团队对当年的生源构成特别是各类数据进行 详细分析,提交正式的研究报告。总结会的主要方式是讨论,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大学的招生理念和积累经验;同时,反思 当年招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利于下一年度招生工作的开展。从效果上看,这种招生总结会更类似于招生业务的培训会,与中国大学目前以展示录取分数线的 “招生政绩”和表彰先进为主题的招生总结会形成相当大的反差,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大学招生自有其逻辑,判定生源质量也自有其标准。这个标准就存在于大学师生和家长学生的心里。如果大学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最适合自己,它当然能 够判断出生源质量的高低。其实,评价一所大学的生源质量并不困难,不用看具体的数据,只要看一看中学里公认的好学生——不一定是高考分数最高的学生——选 择了哪所大学,看一看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的发展和成就就一目了然。因此,评价一所大学招办主任的工作,不能看他(她)当年招收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而要看他 (她)所招收的几届学生在二三十年后的成材率。只不过,这种评价等待的时间太长,当下急功近利的中国大学能够等得及吗?我有所怀疑,但充满了期待。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