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刘拓在巴基斯坦摩亨佐·达罗遗址的门牌前。图片来源/刘拓人人网主页
去伊拉克 只为看一眼濒临毁灭的古迹
北大研究生在伊拉克寻访古迹被当做“恐怖分子”误抓引发关注;中国驻伊大使馆证实近期将被释放
世界那么大,他为什么要去伊拉克?
近日,26岁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刘拓在伊拉克被抓的消息引发关注。此前,他被国外媒体传为“伊斯兰国(IS)”恐怖分子,经澄清为误抓后,他又被国内媒体描述成一个充满理想的“疯子”。
而在刘拓同学和朋友们眼中,他只是一个执着于寻访古迹,并痴迷于此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刘拓去伊拉克的原因很简单:再不去,那片战火纷飞地区的古迹将被“清零”。
刘拓同学张卓(化名)昨日告诉新京报记者,刘拓近期在伊拉克用警察手机与他进行了简单联系。“刘拓说一切都好,因为伊拉克方面要求大使馆出示一份证明,证明刘拓护照的真实性,即可以释放刘拓。”
同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大使馆将保证刘拓个人安全,刘拓近期将被释放。
冒险
实现“一个可能的行程”
“一贯冒险主义,但冒险前都会做充分准备”,对于刘拓的伊拉克之行,好友晁椿有些吃惊,但并不意外。
今年春天,晁椿在北大博物馆一次文物展览活动上遇到刘拓,留着早就蓄好的胡子,时不时“秀”几句阿拉伯语。
就在前往伊拉克的前两日,刘拓的同学张卓,看到刘拓在宿舍对着阿拉伯语视频念念有词,手边放着一本背包客必备书籍《lonely plant》。
伊拉克是刘拓一直想去的国家。
“作 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伊拉克拥有太丰富的旅游资源,实在让人神往”,去年11月,刘拓在网上发布的“一个可能的伊拉克行程”中,分别用“AAA”、 “AA”、“A”标出“一定去”、“不太想去”、“顺路就去”的文物古迹,包括了巴格达、摩苏尔、巴比伦、纳杰夫等多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