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马鞍山师专打造“互联网+”的服务地方新样本

高等教育 时间:2015-07-08 00:00 点击: 来源: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导读]仲夏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位于秀山新区马鞍山软件园的安徽开源软件有限公司里,陈倩伶坐在公司技术部的电脑前,面对自己参与研发设计的企业微博客户端程序……

仲夏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位于秀山新区马鞍山软件园的安徽开源软件有限公司里,陈倩伶坐在公司技术部的电脑前,面对自己参与研发设计的企业微博客户端程序,右手握着鼠标,左手轻点键盘,表现出了游刃有余的熟练度。

7月3日,回到母校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软件技术专业(Java web开发方向)的陈倩伶显得格外兴奋,这天她不仅如愿拿到了毕业证,而且成为了安徽开源软件有限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回想过去一年在开源软件有限公司的实习历练,籍贯为芜湖市的陈倩伶认为自己的职场天地应该锁定在诗城马鞍山。

同陈倩伶一样,陈杨、朱士松和刘双莲也是师专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的他们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留在实习实训单位就业的决定。

陈倩伶的同班同学陈杨老家在皖北宿州市,毕业后,她选择在开源软件有限公司做一位名副其实的软件工程师。“在马鞍山就业不全是因为情感,而是这里为我提供了施展专业技能的舞台。”说这话时,陈杨眼中流露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安徽开源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尾贵光提及师专的实习生,用简短的六个字进行概括:既踏实,又肯干。这位独具慧眼的日籍青年企业家深谙中国先秦典籍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典故,所以,在毕业季到来前,他有针对性地对这批实习生进行了几轮项目化考核。

然而,令中尾贵光吃惊的是,无论是基于Android(安卓)平台的软件开发,还是对SaaS(云计算)平台的操作应用,都没能难倒师专的实习生们。“虽然考虑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必须为今后的发展储备人才。”中尾贵光最终说服自己把四名实习生全都留下来。

早在2010年6月18日,师专就与开源软件有限公司开启了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双方合作“重头戏”当数共同开发了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校企合作课程。这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包括软件基础应用开发、关键组件开发、深入应用开发、综合应用开发等环节,打破了原有校企合作课程框架,探索出了以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新模式,为增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理论素养和创新意识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与开源软件合作的成功案例,只是该校服务地方企业的一个缩影,师专还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华东软件、百助科技、安徽学府、金禾软件等40余家本土软件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紧密型关系,实施“1212”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开发专业课程,实现学校和企业信息、服务、人才等无缝对接。

近五年来,学校在马鞍山软件园等企业实习就业的人数高达1800人,目前在市软件园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就有270余人。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永恒课题。”马鞍山师专并未就此满足,面临着彰显办学特色、转型提升发展的新任务,地方高校如何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常态?师专给出明确答案: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专业升级改造工程”, 大力促进“学工一体化”和“教学做合一”,全面激发专业服务产业潜力,着力加强软件与互联网类专业建设。

今年4月13日,学校与花山区、秀山新区建设指挥部达成合作共识,采取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办学的模式,在马鞍山市软件园建立软件与互联网学院,跨界给力诗城“互联网+”,打破学校和企业的“围墙”,围绕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培训、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研究和实践,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学校传统专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无缝对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批互联网产业人才,主动适应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干就干,马上就干。在各方积极推动下,软件与互联网学院即刻提上了建设日程。5月5日,软件与互联网学院一期装潢、学生(员工)公寓改造、学院二期选址规划等事宜敲定。而后,学校与花山区认真研究、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精心准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软件与互联网学院建设方案,内容涉及办学定位、办学运行、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经费保障等多方面,明确了责、权、利,全力推进软件与互联网学院筹建工作。

按照计划,软件与互联网学院将于今年9月正式成立,届时学校450名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师生将进入马鞍山软件园内的教室和企业开展教学和实训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即时需求。

学校历来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采取全方位服务的措施,重视直接服务、多方位服务,即时服务,有针对性服务,优质服务、有计划性服务,注重服务的长期性,增强服务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力争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企业高质量用人的预定目标,着力扩大学校在服务半径50公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特约通讯员:王靖霆)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