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八载求索,做骄傲的采矿人记安徽理工大学博士生王新丰

高等教育 时间:2015-06-24 00:00 点击: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导读]在科学的光明大道上,从来不缺少锦上添花的人,雪中送炭才最为难能可贵。人生中最宝贵的如火青春,王新丰都在采矿专业勤奋探索,立志要做一个骄傲的采矿人。

在科学的光明大道上,从来不缺少锦上添花的人,雪中送炭才最为难能可贵。人生中最宝贵的如火青春,王新丰都在采矿专业勤奋探索,立志要做一个骄傲的采矿人。

   

王新丰,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12年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博士研究生院士奖学金;硕博连读期间以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EI收录4篇;申请国家专利7项;参与导师纵向课题3项,横向课题4项。研究生期间还担任能源与安全学院研究生会主席。

殊荣之前,必有谦卑。光鲜荣誉的背后,王新丰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潜心科研  知识是瓶染发膏

2011年冬,王新丰接到了导师分派的任务,主要参加《袁庄煤矿综采工艺与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这对于研一的他来说,受宠若惊之余,顿感压力山大。静下心之后,王新丰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万事开头难,王新丰在探索的过程中屡遇艰难险阻,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图书馆的书架前他求知苦读;工作室的办公桌上他争分夺秒;实验室的设备旁他繁忙测试;深深的矿井里他刻苦钻研;就连回到宿舍,他也要梳理一天的科研内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该项目如期结题,王新丰在项目中所收获的,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四篇论文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夜以继日,夙兴夜寐所培养出来的科研韧劲和学术自信。

强烈的求知欲成了他进入科研殿堂的敲门砖,2012年,他凭借累累硕果获得了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并在硕博连读综合评比中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脱颖而出,继而踏上了博士研读之路。读博期间,他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潘三矿西三采区1622(3)首采面压力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此课题也成为他后期博士论文的创作源泉。时值夏日,酷暑难当,再加上蚊叮虫咬,使得本就步履维艰的试验进展得更加缓慢。花露水、蚊香、长衣长裤,这些“驱蚊神器”发挥神效,解决了一项令人头疼身痒的难题。可真正的难题又接踵而至,进行相似工作面采煤试验需要连续72小时每间隔2小时采煤一次,他就和师弟们轮岗照看,黑白颠倒,熬到眼白中有了血丝,熬到黑发中添了白发,终于完成了三天三夜的攻坚。

坊间流传这么一则趣闻:“岁月是把杀猪刀,知识是把剃头刀”,成为许多高级知识分子自嘲的段子。而对于王新丰来说,知识是瓶染发膏。他乌黑的头发之中,如今已有白发丛生,但他总以“发为胡笳吹作雪,心经烽火炼成丹”自勉,在科研的雄关漫道上,他永不止步。

学术自信  一毙二拒三见刊

2012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他试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字功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审慎的科研态度,王新丰很快就完成论文,几经修改,满怀希望地投给业内权威期刊。两月之后,惨遭毙稿的厄运,于是他将论文转投其他期刊,可是仍然被拒,这无非是给苦心经营却没有回报的王新丰以巨大的打击,但王新丰没有放弃,重整旗鼓,他几易其稿,字斟句酌,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再三琢磨,终于将修改好的论文投了出去。多少个日日夜夜辗转难眠,只为了那一声回复。终于,他的“处女作”《不规则采场应力演化特征的面长效应研究》成功在《煤炭学报》发表,并被EI检索收录。从最初酝酿到发表见刊,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如今想来,人生中又能有多少个值得如此欢呼雀跃的日子呢?

“学术自信,就是要坚信你自己的观点可以被专家认同,并为之不断努力,百折不挠,可能会被毙被拒,但坚信总有见刊的一天。”每每谈及这段经历,王新丰总是面带微笑,那是一种饱经磨难仍然笑对生活的豁达与淡定。第一篇EI论文的成功发表,给了王新丰莫大的学术自信和丰富的经验教训,使得他对科研的热情更加高涨。2013年冬,撰写论文需要一组公式,在几经查找均无收获的情况下,王新丰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人工推导。早上七点钟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中间除了必要的三餐之外,他基本上都在寝室全神贯注地工作。如此进行了一个月的演算,用掉了百余张稿纸,终于得到了变面长采场顶板破断的力学模型和应力分布公式。

在理论上的创新还远远满足不了王新丰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撰写博士论文需要模拟的现场工作面与实验室现有条件不太相符,他深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下定决心自己亲手造出预期的设备。画图纸,他游刃有余;选配件,他亲力亲为。但是真的动起手来装配,王新丰可就犯了难:以前没做过,现在能做好吗?在短暂的质疑之后,他耐心地摸索着原型,在其基础上加了一些创新之处。木头是一点点地锯,零件是一个个地装,最终的成品让自己再一次欣喜若狂,他打趣地说:我也可以做个木工了!

如今的他在理论创新和动手能力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归根结底,是他数年如一日的严格自律和上下求索的科研态度所带来的成果。但他更愿把这份成绩归功于他的导师,“没有导师的悉心栽培和言传身教就没有我今天的发展和进步,师恩情重,唯有踏实苦干、潜心钻研,方能不悔求学之初衷。”常怀感恩之心,带着谦卑上路,这些都将伴随着他,使他终身受益。

煤炭低谷  誓把“冷板凳”坐穿

近年,为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煤炭行业遭遇革命,与之关联的产业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业内人士纷纷“心忧炭贱愿天寒”。定位到个人层面上,王新丰是坚守在采矿研究领域的新兴力量,在学校采矿专业本硕博读了整整八年。个人的努力在不景气的煤炭行业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但王新丰依然有着宠辱不惊的心态:“就像我们喜欢年轻时伴侣风华正茂,年迈时仍然可以相濡以沫,有份感情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对人如此,对我所热爱的专业也如此。”风趣幽默中伴随着与他年龄不太相符的达观和睿智。

他有条不紊地投身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之中,用采矿人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感染身边的师弟们。他的师弟陈雨雪说道:“王师兄在科研上刻苦钻研,拼搏进取,在生活上团结师兄弟,常常与我们亲密交流,为我们拨开迷雾,给我们指明方向。”王新丰选择坚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可能现在还坐着“冷板凳”,但凭着一股敢作敢为的韧劲和壮志凌云的朝气,总有一天将“冷板凳”坐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母校求学八年,2015年6月,王新丰终于学成毕业,拿到工学博士学位。如今的他已离开校园,远赴湘潭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将自己在母校所学知识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把母校的校园精神化为前进道路上不竭的动力源泉!(白雪杰    特约通讯员:张雷)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