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创业
创业动态 创业指导 创业政策 创业案例 创业人物

武汉理工大学:“冒”出数十个百万身家大学生

创业案例 时间:2015-05-22 21:51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导读]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纳米材料学硕士研究生芦鹏荐接待了多位洽谈客户,自从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以来,众多风投机构向他传递了合作意向。

打造三层次实践平台,3年资助2000多万元,让学生创业灵感有后续支持——

武汉理工“冒”出数十个百万身家大学生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纳米材料学硕士研究生芦鹏荐接待了多位洽谈客户,自从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以来,众多风投机构向他传递了合作意向。 

  芦鹏荐公司的产品——“炬能”高辐射红外节能涂料,能将行业生产效率提高4%至7%,是武汉市科技局重点支持创业项目,现已入驻湖北省青年企业孵化器。 

  像芦鹏荐这样短时间内创业成功,并拥有百万以上身家的创业大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还有数十人。该校近3年拿出2000多万元资助大学生自主创新, 落户两个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建成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三层次”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创业灵感有后续支持,帮助学生实现从创业“种子”到 创业“果实”的嬗变。 

  学校接待中心“变身”学生创业园

  距离武汉理工大学校门200多米处,有一栋临街7层楼房。4年前,这里是学校接待中心,每年可收入200多万元。 

  校长张清杰发现,很多学生有创业想法,但缺少实践场地。于是,2011年学校将这座7层楼改造成6270平方米的创业园,免费提供给学生创业。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颇有名气的创业孵化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园,也是湖北省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园。 

  “零成本拎包入驻”激发了众多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园入驻了65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率100%,预计2015年企业产值将突破1亿元。 

  由于创业园已经“满员”,还有好多学生创业项目无法“落地”。机电工程学院谌礼群科技创新团队设计的“节水式道路绿化带清洗系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之前苦于没场地,成果转化率一直上不去。 

  欣喜的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又在新校区筹建,其中4.2万平方米的大学生企业孵化器已经竣工,谌礼群团队等一批新的创业队伍终于有了“沃土”。 

  现在,谌礼群又在筹建自己的新公司,因为学校15万平方米的大学生企业加速器即将建成,这又是一块免费开放的创业宝地,届时,他就可以带着自己的企业入驻。 

  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企业孵化器、大学生企业发展加速器是武汉理工大学三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希望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实现近期建设10 个大学生“创业梦工场”,培育500个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学生人数达到5000人;中期培养100名大学生成功创业人才、培育100个大学生创业成功 企业、创造100亿元的大学生企业产值的目标。 

  “不读创业班,我可能还在摆地摊”

  “课堂培养出来的老板能撑多久?”“没创业经验的老师还能教创业?”……随着武汉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双学位班第二批学生即将毕业,学校的创业教育再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开设管理学(创业教育方向)双学士学位,学校为创业教育实验班开设了22门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学院、文法学院、管 理学院的创业知识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实践模块,在全校二年级学生中遴选有创业兴趣和创业潜力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 

  此举曾一度遭到质疑。但张清杰认为,想让创业种子得到更好培育,就要有创业的后续支持。他要打破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不缺点子,缺让点子转化为成果”的魔咒。 

  2014年该校第一期“双学位”班25名学生毕业,共有18名学生获得了工商管理(创业教育方向)第二学位证书,其中10人已经成为老板。第二届学生中有3人未毕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企业,还有多人开始创业。 

  2010级学生籍晓岚,一开始只会低端经营——挨个儿宿舍推销武汉特产、明星演唱会上卖荧光棒。修了创业双学位后,她的创业思路完全被扭转了,学习半年后,借助学校创业母体,成立了远游文化有限公司。籍晓岚说:“如果不读创业班,我可能还在摆地摊。” 

  创业不能只在产业链底端“做生意”

  学校在读博士彭凡,人称“实验室里做出来的博士CEO(首席执行官)”,因为他的创业梦就是在实验室萌发的。2011年,彭凡在实验室做一种化 学手性材料的课题,发现若干种手性催化剂市场上很稀缺,且价格昂贵,毫克级别的产品就能卖到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很快,他开始组织团队开发产品并将其产业 化,经过3年奋斗,5万元资金已做到了2000万元。 

  创业不能只在产业链底端“做生意”,武汉理工大学拥有丰富的人才队伍,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将高素质人才和学生创业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进实验室、科研基地,由导师指导,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 

  学生苏超超的项目曾被评为“武汉市大学生技术创新项目”。在2013年注册成立武汉由米定制科技有限公司时,有上千家互联网公司鏖战“团购”。 他不得不“奇兵突袭”,引入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博士团队,研发个性化推荐算法,公司很快驶上快车道。此后,苏超超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引进的全部 是高端人才。公司负责在线定制模块技术的8名研发人员都是中国移动、百度的优秀人才;定制模块和个性化推荐算法的13名专职研究人员中有教授、博士生导师 4名,副教授5名,一半以上有海外留学和访问经历。公司在推荐算法和定制模块方面均取得深度突破,企业效益也从3年前的负资产增长到现在的资产数百万元。  

  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的创业团队和学生企业,不难发现他们背后都有一支强大的科研人才队伍。不仅彭凡、苏超超如此,其他学生CEO和团队负责人也都有着类似背景,并且还在向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方向发展。(记者 程墨 特约通讯员 杨保华)

  《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2日第3版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