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安徽大学:联动内外、融合学科推进协同创新

高等教育 时间:2015-04-23 22:52 点击: 来源:云南网
[导读]据悉,安徽大学从2007年起开办机器人剧场赛,目前已经成为了学生跨专业协同进行创新项目的重要载体。

  安徽大学工业节电与电能质量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大学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机器人  

  媒体记者参观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学生创新实验室

  云南网讯(记者 刘虹) 工科学生设计制作机器人、文科学生编写剧本、艺术专业学生做舞台设计……在几个专业学生的通力协作下,一台完整的机器人舞台剧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据悉,安徽大学从2007年起开办机器人剧场赛,目前已经成为了学生跨专业协同进行创新项目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安徽大学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优势,一方面加强文理学科交融与交叉渗透,一方面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内外兼顾推进协同创新工作,成效明显。日前,2015年全国网络安徽高校行记者团走进安徽大学,对该校协同创新工作进行了实地采访了解。

  联动内外 政、企、校携手攻克技术难题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我国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安徽大学紧扣该计划,建立了十余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节电与电能质量控制”两个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使学校科研工作与地方及企业需求直接挂钩,拓展了项目渠道,促进了成果转化。

  如徽文化协同创新体以安徽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文物局、黄山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建筑大学、黄山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黄山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建“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搭建“徽文化基础研究中心”、“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徽派建筑文化研究中心”、“新安医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徽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等五大平台。目前该协同创新体已汇聚徽学等4个教育部研究中心和汉语言文字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近年获得约9000余万元研究经费,形成了近60人的专门人才队伍。

  在与企业合作创新攻关方面,2011年,安徽大学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项目总经费1600万元合同,标志着该校产学研结合水平和科研服务地方的能力明显增强。此外,该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支持马鞍山和庐江两大磁性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每年创造6亿元以上产值,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承担国家电网、安徽电力、宝钢、马钢、西宁特钢等大型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0多项,为企业节电降耗做出了突出贡献,年节约标准煤300万吨左右,并获2013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芜蚌综合改革实验区创新人才奖”表彰。

  融合学科 跨专业孵化创新项目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能否发挥其‘首要的社会职能’并体现其‘根本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大学能否培养数以万计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说,该校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给学生搭建了大量进行创新实践的平台,每年,该校约有一半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创新活动中来。

  除常年开办机器人剧场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跨学科创新活动,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之外,学校还建立了生物与环境、化学与材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系统与自动化等创新实验室,在校本科生申请实验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发表的论文水平和数量大幅提升,如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现就读于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的2011级研究生胡亚伟,于2013年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高致病性新型人冠状病毒MERS-CoV与其细胞受体CD26结合的分子基础》的学术论文。

  安徽大学在专业拓展教育模块中,要求学生必须在文理互选课程中修满6个学分,在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公选课程中修满4个学分,使课程体系各要素相互联系,扬弃了专业分化造成的课程孤立的缺陷。“我们的徽文化研究工作把计算机学科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起来,煤炭矿区深陷区治理项目不仅有技术层面的专家参与,也涉及了法律、社会科学知识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安徽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这是我们连续获得国家项目支持的‘秘诀’。”安徽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事实上,从研究到教学,该校都十分注重各学科的融合交叉,这也是该校创新力跃升的重要因素。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